《轉載~骨質疏鬆症讓她5年脊椎斷5次! 骨鬆徵兆「7中1」就要小心》
| 日期:2021-12-30| 責任編輯:潮健康| 分類:骨骼保健
shutterstock / Via https://www.shutterstock.com
罹患「骨質疏鬆症」有多可怕? 恐使患者臥床不起、喪失自理能力?
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銀髮族常見慢性病第4名,且隨著年紀增加,骨鬆患者人數也隨之攀升。即使民眾對骨鬆的普遍認知度高,卻鮮少主動篩檢,更對骨折風險毫無警覺,往往在發生意外就醫時,才發現自己早已罹患骨質疏鬆。在經歷嚴重骨折後,可能導致患者臥床不起、喪失自理能力,對家庭經濟造成負擔。
根據2020年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學會(AACE)骨質疏鬆症治療指引建議,骨鬆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可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以快速提升骨密度和降低骨折風險。目前骨鬆藥物在健保給付已趨為完整,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也有了不同的選擇,對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而言,提供更積極且方便的治療。
骨質疏鬆有哪些治療方式? 醫師:2方法「雙管齊下」遠離骨折風險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暨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骨科病房主任戴大為醫師表示,骨鬆藥物大致分為「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及「促進骨質生成藥物」2大類,前者藥物為抑制蝕骨細胞作用,以防止骨質過度流失,台灣多數骨鬆藥物屬於此類。
戴大為醫師進一步說明,過去骨鬆治療以「減少骨質流失」為主,但有研究顯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以快速增加骨密度,後續再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以維持骨密度,對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而言,2種藥物雙管齊下,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戴大為醫師提醒,全台約有130萬名民眾罹患骨質疏鬆症,但僅20至30萬人接受骨鬆治療。近年骨鬆治療方式漸趨完善,只要遵循醫囑,患者仍可以保有行動力自在生活,且遠離骨折風險。醫師建議,極高骨折風險族群需有「開源節流」的概念,先促進骨質生成以提升骨質密度、再減少骨質流失,並持續回診接受治療,骨鬆症狀才有機會改善。
如何判斷是否罹患骨質疏鬆? 以下指標「7中1」即為高風險族群
根據2021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若骨質疏鬆症患者符合下述其中一個條件,即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
.骨密度T值低於-3.0
.最近12個月內發生骨鬆性骨折。
.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中仍發生骨折。
.有多發性骨鬆性骨折。
.服用對骨骼損傷藥物發生骨折,如長期類固醇。
.跌倒風險高或有傷害性跌倒病史的患者。
.FRAX(為WHO所開發,用於評估病患骨折風險的工具)骨折風險極高患者,如10年主要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30%、髖關節骨折風險>4.5%。
戴大為醫師提醒民眾,骨質疏鬆症是一種「無聲」的疾病,建議患者可根據上述條件進行比對,若有符合其中一項即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治療指引建議此類患者可優先選擇接受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以快速增加骨質密度、預防骨折再次發生,患者可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療程。
七旬婦5年內脊椎「折斷5次」 經半年治療後進步至「行走自如」
戴大為醫師分享,曾收治一位72歲的王阿嬤(化名),6年前因跌倒造成髖部骨折,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後隔年中風,行動不便導致骨質流失更快速,5年間脊椎接續斷了5次,今年6月初轉院進行骨密度檢查發現T值為-3.9,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醫療團隊討論後,建議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目前阿嬤療程已完成半年左右,原先無法站立,如今已能靠助行器走路,並無再發生其他部位骨折。醫師也提醒阿嬤依然屬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應持續回診並遵從醫囑、持續接受骨鬆治療。
戴大為醫師提醒,對於有極高骨折風險的骨鬆患者而言,最重要的還是「持續治療」,只要遵循醫囑,骨鬆是可以被治療的。目前健保給付有不同的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可提供患者選擇,若患者無法確定自己的病況是否適用,建議與主治醫師詢問及討論。完成促進骨質生成藥物療程後,也需與主治醫師一同擬定後續治療方案並遵從醫囑持續治療,才能有良好治療效果,有效避免骨折再次發生。
(這篇文章是我所需要的,我符合了第一項,是高危險群,也是許多老人都需要的。原來不能避免的骨質疏鬆是有藥醫,是可以減輕痛苦的。文章放著,總有一天用得著的。不要因為無知,傻傻地忍受痛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