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正排賢。》
【解釋】
貶謫正直的官吏,到邊遠的地方;排擠賢良的同僚,使他失去官位。
【分析】
正人君子,賢良之士,都是國家的棟樑,所以應當要重用他們,這樣朝廷中才能人才濟濟,國內國外也都會知道而有所畏懼警惕;若是因為妒忌他們的才能節操,和自己不同道,就想盡辦法排擠他們,放逐貶謫他們到邊遠的地區;這種妨害賢良毒害國家的罪孽,實在是太大太大了啊!
要知道,世有伯樂而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人才的遭遇,道理也是一樣啊!
假使在位掌權的人,都像伯樂一樣,懂得發掘人才而善用人才;那麼有道德心量大的人,就可以使他當宰相;識大體的人,便可用他作諫官;有方策謀略的人,便可以付與他掌管兵權;操守廉潔的人,便可以用他掌管錢糧;愛護人民的人,便可使他作郡守或縣令;如此則政府大小的官職,都能夠由適當的人才來擔任,而沒有被遺漏的人才,那麼國家就一定會興旺!
明朝顏茂猷先生說:「凡是排擠貶謫賢良的人,和包容賢良的人,原來相差並不遠,只是因為被「我見」所影響。
例如有聽到賢人的名聲,對他非常的仰慕;等他到了面前,對他便有一兩件事情忍耐不過,積久之後,便成了仇恨。故包容關係較遠的賢人比較容易,包容身邊的賢人則比較困難;包容的時間短比較容易,包容的時間長則比較困難,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彼此的氣,互相的抵衝,而彼此的才能,也互相的抵觸了。彼此的名聲,在互相的排擠下,造成彼此的影響互相的打擊的緣故啊!
而且這些賢人,也未必都能夠做到了平等心、無我相的地步;所以在彼此交往久了之後,就看見對方的短處了;以往仰慕對方的德行,現在則認為是錯敬了對方;今天嫉妒賢人,反而覺得自己的心中是沒有偏差的,其實這就是自己的心量不能夠容下賢人君子啊!
所以有君子相遇,而最後卻弄得反目成仇,毛病就是出在這裡。必須平日就要有克己忍辱的功夫,不為名、不著相,實實在在的為國為民;對於一切的毀謗讚歎,絲毫都不放在心上,這樣才能為子孫和百姓造福啊!」
故事一:
宋朝的謝泌,最懂得知人,他從來不輕易的許諾推薦人,他一生向朝廷推薦的不過幾個人而已。他每次向朝廷發出推薦函的時候,必定是焚香禱告,朝向皇帝的宮闕禮拜說:「老臣又為陛下求得了一位人才啊!」范仲淹、王旦都是他所推薦的。
謝泌臨命終的時候,能夠自己盥洗沐浴焚香,然後端坐而逝;斷氣之後,連頭都不歪一點;若不是他平日修持有功夫,怎麼可能會有這種的瑞相呢?
故事二:
周朝春秋時代,晏子向齊景公說:「國家有三件不吉祥的事情,而妖精鬼物並不在內。第一件就是國家有賢人,而君王不知道,這是一不祥;第二是知道了賢人,而不用賢人,這是二不祥;而用了賢人卻又不信任他,這是三不祥。」所謂的不吉祥,就是指的這件事情了;所以正人賢人怎麼可以排擠貶謫呢?
故事三:
唐朝的盧杞,很討厭顏真卿,一直想把顏真卿趕出朝廷;當時剛巧李希烈叛變,盧杞就向皇上奏道:「臣想只要得到一位儒雅的重臣,為李希烈分析叛變的福禍,就可以不用勞動軍隊,而使得李希烈臣服朝廷;顏真卿乃是三朝的舊臣,忠心正直,剛烈果決,而且名重海內,大家都佩服他;所以臣想他是最恰當的人選了!」
皇上因此同意盧杞的建議,下詔派遣顏真卿,代表朝廷去安撫李希烈;後來李希烈想要留下顏真卿當他的宰相,顏真卿抵死不從,因而為國殉難;所以這件事,實在是盧杞所造成的。後來李懷光向皇上奏報:「盧杞殘害忠良,奸臣誤國。」盧杞因此就被貶官流放到新州,而且就死在新州。
【再析】
明朝的顏茂猷先生說:「小人之所以嫉妒,只是因為恐怕他人攻擊自己,陷害自己;卻不知道智巧謀略,總是敵不過造化的道理啊!命裡註定要失敗的,就算你用盡了心機,使盡了手段,也是無能為力啊!
盧杞這些人,並非不知道這種道理,而自己卻是無可奈何,這就是因為當初的一念,想要鞏固皇上對自己的寵愛和信任;事到臨頭的時候,卻是已經成了騎虎難下之勢了;所以應當在開始的時候,就要非常的小心謹慎啊!」(摘錄自太上感應篇註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