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20200215095905(001).jpg

IMG20200217114625(001).jpg

IMG20200219084353(001).jpg

IMG20200224121835(001).jpg

IMG20200224204241(001).jpg

IMG20200311200005(001).jpg

 

《轉載~好樂活!健康好生活》

 

免疫力就像是身體的軍隊,我們每天都在接觸細菌,但卻沒有生病,就是靠免疫系統抵抗外來的病毒,協助殺死入侵者。

 

一旦免疫系統失調,軍隊無法派兵作戰,身體從頭到腳,由內到外都會拉警報。

 

台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劉津秀醫師表示,身體免疫系統最佳狀態是達到「平衡」,太強或太弱都不好,免疫力太強容易導致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過敏等。

 

如果是低下,則容易產生我們俗稱的皮蛇、嘴巴易破洞、腸胃炎、其他身體慢性發炎,如果不理會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免疫力低下,甚至會誘發可怕的癌

 

有這10種症頭 代表免疫系統拉警報了

免疫系統失調有以下10大症頭最常上門來掛病號。

 

反覆感冒:跟以前健康狀況比起來,感冒頻率增加,可能一個月會感冒2~3次,且需要復原的時間變長,同時容易併發其他疾病,像是扁桃腺發炎、肺炎等。

 

傷口不易好:身體上的小傷口,以前很快就癒合,但免疫力失調者傷口會容易發炎、流膿,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最嚴重可能需要截肢來保命。

 

帶狀皰診:就是俗稱的「皮蛇」,會讓神經痛、麻,最常出現在長輩身上,全身都有可能長皮蛇,其中侵犯到頭部最麻煩,因頭部神經較容易有後遺症,以眼睛來說,會影響到視神經,導致視線受阻,就需要好幾個月的治癒期。

 

覺得疲倦:身體沒有生病,但卻經常沒來由的覺得全身痠痛,也是很明顯免疫系統失調的表現。

 

還有哪些常見「症頭」要提高警覺?快看看下一頁,小心越拖越慘!

 

嘴巴發炎:經常有壓力且睡眠不足的情況底下,容易使得口腔潰瘍、嘴巴破洞、唇皰等,如果長期有這樣狀況的人,可能就需要就醫檢查。

 

過敏嚴重:過敏其實就是免疫系統不平衡狀態的表現,會讓過敏的不適感更嚴重,身體會出現皮膚疹、尋麻疹等。

 

拉肚子:一有壓力,免疫系統就容易出狀況,有些人會拉肚子或是便祕,甚至引發腸躁症。

 

憂鬱襲來:情緒壓力跟免疫力息息相關,壓力大會造成免疫力失調,有些人憂鬱,免疫力變差,雖然一開始是心理問題,久了自身免疫力也會下降。

 

掉頭髮:有些人在短時間出現極大壓力,無法釋放,免疫力也會出狀況,會大量掉頭髮,民眾俗稱的「鬼剃頭」也是因壓力導致免疫力差特徵。

 

肥胖:看似毫無關聯,但在長時間免疫系統失調下,會使得人身體代謝變差,漸漸的身體就會肥胖。花

 

我們都知道免疫力低下的人容易感冒,除此之外,免疫力低下還極易招致細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導致炎症反覆發作。

 

如肺炎可由疾病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損傷、過敏及藥物所致。細菌性肺炎是最常見的肺炎,也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支氣管炎主要原因為病毒和細菌的反覆感染形成了支氣管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當氣溫下降、呼吸道小血管痙攣缺血、防禦功能下降等利於致病;煙霧粉塵、污染大氣等慢性刺激也可發病;吸菸使支氣管痙攣、黏膜變異、纖毛運動降低、黏液分泌增多有利感染;過敏因素也有一定關係。

 

扁桃體炎臨床表現為經常咽部不適,異物感,發乾、癢,刺激性咳嗽,口臭等症狀。由於細菌及分泌物積存於扁桃體窩導致的。致病菌主要為鏈球菌或者葡萄球菌或繼發於某些急性傳染病如猩紅熱、白喉、流感、麻疹等。

 

當人體免疫功能失調,或者免疫系統不健全時,下列問題就會反覆發作:感冒、扁桃體炎、哮喘、支氣管炎、肺炎、腹瀉,長此以往會導致身體和智力發育不良,還易誘發重大疾病,如果患者不從源頭做起,提高自身免疫力,那麼就很難改變這一情況。

 

免疫力低下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容易生病。因經常患病,加重了機體的消耗,所以一般有體質虛弱、營養不良、精神萎靡、疲乏無力、食慾降低、睡眠障礙等表現。長此以往會導致身體和智力發育不良,還易誘發重大疾病。

 

人體的免疫力大多取決於遺傳基因,但是環境的影響也很大,如飲食、睡眠、運動、壓力等。其中飲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因為有些食物的成分能夠協助刺激免疫系統,增強免疫能力。如果缺乏這些重要營養素成分,會嚴重影響身體的免疫系統機能。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壓力大,工作繁忙,缺少運動等原因,希望通過藥物提高免疫力,很多中藥都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這一類藥物一般都為保健品批文,主要功效是提高免疫力。這類保健品往往需要連續服用很長一段時間,所以建議在購買的時候應選擇毒副作用較小,對肝腎等器官無損害,且含量能起到藥用效果的產品。花

 

乍暖還寒的春季里,許多人無法適應天候變化,免疫力低下或過度亢奮,都可能出現感冒或過敏的症狀。中醫師表示,春季養生著重養肝,透過適當的飲食調養,促進身體陰陽和免疫力的平衡,遠離春季病,其實也能很簡單。

 

提高免疫力需養肝

許多人認為預防感冒生病應增強抵抗力,但現代人營養充足、體質虛弱者比例少,真正重要的是維持免疫系統的平衡,也就是身體陰陽的平衡。免疫力低下的人容易生病、感冒、傷口感染,且易造成出血性病症;免疫力亢奮,則易造成自體免疫失調,導致紅斑性狼瘡和風濕疾病。

 

要保持良好的免疫力,首先要注意養生。從中醫養生理論來說,春天屬木,宜養肝,調養以舒肝理氣為主,進一步滋養肝陰,建議平日飲食多選擇五穀雜糧;當季蔬果如草莓、蘆筍,以及菠菜等深綠色蔬菜;另可選擇綜合堅果、紅棗等甜性食物,但攝取量不宜過多,以免肥胖;避免攝取氣味和口味濃郁的食材而傷肝。除此之外,巧用中藥材入菜,也能在增添料理風味之餘,提升一點食物護肝養生的價值,促進免疫力平衡,預防因春季風邪所誘發的感冒和過敏等病症。

 

提高免疫力的方法:

1調整呼吸,學習冥想。冥想訓練會讓人們的神經系統更平靜,有助於釋放壓力,調節睡眠,增強抵抗力。

2注意清潔口腔。認真刷牙、經常漱口水,能夠提高免疫力。口腔衛生差會引發牙周炎,從而導致糖尿病或心臟病,因此把好口腔關是保證健康的第一步。

3保證營養均衡。增強身體的免疫力,最重要的莫過於吃得健康,很多人吃東西,只考慮好不好吃、吃不吃的飽,卻很少人能靜下來想一想這種飲食搭配合不合理?專家這裡提醒大家,每餐飯都要保證能吃一些蔬菜水果,保證飲食多樣化,不要固定的吃一些書屋,早晨營養偏廢。

4適量運動。研究表明,運動不僅可以使免疫系統的功能增強,而且還會增加免疫細胞的數量,從而增強免疫力,運動也不一定要做一些特別劇烈的活動,例如爬樓梯、餐後散步也是不錯的。

5常洗手。洗手的道理不言自明,但多數人卻不以為然。在感冒流行的季節,每天要多用肥皂洗手。採用正確的洗手方法,能讓全球10 億人遠離感冒,還能預防其他傳染性疾病。花

 

身體的免疫系統能幫助人體抵禦外來的異物,但是當免疫系統無法分辨敵我,開始攻擊人體正常的組織和細胞時,就變成所謂的「自體免疫疾病」。常見的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有:全身性紅斑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另外還有比較局限部位的風溼免疫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橋本氏甲狀腺炎和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等,這些自體免疫疾病都可能同時發生,且各有不同程度的併發症,大大增加了診斷及治療的困難度。

 

自體免疫疾病棘手之處在於,免疫系統應該是身體的國防大軍,現在卻引起了內亂,若為了不讓免疫力攻擊自己,而使用類固醇與免疫調節劑,固然可壓抑不正常的免疫反應,但同時也會降低某部分免疫系統的運作,此時身體就像門戶大開,很快就會被外來的病原體感染而潰不成軍,無法維持身體正常機能而生病;但如果一直增強免疫力,可能讓身體自體免疫的作用更強,導致身體組織遭受破壞,同樣無法維持人體的健康,因此,自體免疫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非常不容易。

 

此外,免疫系統遍布身體各處,因此許多自體免疫疾病是全身性的問題,症狀多形多樣,光是確認罹患何種疾病都煞費一番功夫,治療更必須配合患者的狀況隨時調整;一旦確診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等於要一輩子與此疾病共存,確實比一般疾病來得漫長且辛苦。

 

全身性紅斑狼瘡

全身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簡稱為SLE),好發於東方人及黑人,從2040歲都是好發年齡,尤其是年輕女性為多,最常發病的年齡是1525歲,也有男性、老人和小孩患病的例子,但比例較低。

為何全身性紅斑狼瘡好發於年輕女性?引發全身性紅斑狼瘡的原因很複雜,受到免疫力、遺傳、環境和內分泌等多因子的影響,卻沒有做過大規模的研究,因此無法斷言原因為何,雖目前有些研究指出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但尚未有非常明顯的數據,就目前患者資料的統計結果,得出好發族群為東方人(尤其是華人)及黑人年輕女性的結論。

 

症狀及併發症

紅斑性狼瘡是全身性的疾病,會攻擊身體各種部位,較常侵犯的部位有皮膚、肺部、血液、腎臟和關節等,因此會引起各種的症狀,最典型的就是面頰和鼻樑上的紅斑,這是因為患者的皮膚變得對紫外線非常敏感。其他症狀則包含:不明原因的發燒、容易產生瘀青、貧血和大量落髮等。全身性的自體免疫問題都是非常狡猾的疾病,其實很難說有什麼典型的症狀,在臨床上看到每個患者的差異相當大,才會造成確診困難。

早期有些病患輾轉在各科別之間遊走,花了很長時間才被發現,所有身體的不適來自於紅斑性狼瘡,但因為沒有適當治療,可能已經對身體造成不小的傷害。

當然紅斑性狼瘡若控制不好,併發症可能會讓患者失去性命,或是有失能的機率。這個疾病在開發中國家,患者因腎衰竭及感染併發症致死最多;而已開發國家的患者,較多被心血管併發症奪去性命。此外也有腎衰竭、中風,神經精神症狀,或是因長期使用類固醇的副作用,造成骨質疏鬆症和骨頭缺血性壞死等併發症,可能使紅斑性狼瘡患者陷入失能的危機。

 

診斷標準

由於自體免疫疾病的表現方式非常多種,因此醫師在臨床上診斷是否罹患紅斑性狼瘡時,必須非常慎重。除了詳細的問診及身體檢查之外,還必須根據各種血液學、血清學、尿液常規及影像醫學的數據,來做綜合判斷。目前台灣採用1997年修正的美國風溼病學院制定的診斷基準,患者若符合這11個項目的其中4項以上,就可確定為狼瘡;但若不超過4項,只能懷疑有狼瘡的可能性。即使有診斷標準,但在臨床實際上遇到的情形,還是相當難診斷,尤其臨床表現及實驗數據都落於「灰色地帶」的患者,醫師會以追蹤觀察的方式,謹慎評估後再下診斷(2012年新增狼瘡SLICC分類標準,但目前不常用)。

 

控制與保養好睡眠+防曬

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都是長期抗戰,紅斑性狼瘡也一樣,且病情會時好時壞,雖然不能根治,但可藉由藥物和生活中的保養控制病情。當患者在急性病期時,應以控制病情為先,目標是要挽救性命及搶救受損器官的功能;至於在慢性病期,則以病患的衛教、定期病情評估和治療藥物藥量調節為主。

生活中照顧除了充足且品質好的睡眠、作息正常和均衡的營養之外,「防曬」是紅斑性狼瘡患者非常重要的功課。林孝義指出,紫外線的β波長會造成紅斑性狼瘡患者對陽光敏感,應盡量避免日照、不要在日正當中時間外出,外出應撐傘、戴帽子和太陽眼鏡,如果可以的話穿薄長袖,此外,也必須塗抹防曬產品,隔絕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

 

類風溼性關節炎

我們知道,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也是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中的一種,免疫系統會產生自體抗體,如「類風溼性因子RF」及最近發現的「抗環瓜氨酸化蛋白質抗體Anti-CCP」,會引起發炎來破壞身體正常的結構。剛開始時只會感覺到局部的關節僵硬疼痛,嚴重時則會引起全身性的關節腫脹、疼痛及損壞,最後造成關節不可逆的損傷,患者可能會失去行走和自由活動四肢的能力,因此,黃金治療期在發病的前兩年。除了最常被侵犯的四肢小關節外,肺部、皮膚、血管、神經和眼睛,也都可能被侵犯,造成心包膜炎、血管炎、肺纖維化、乾眼症、鞏膜炎、腎臟類澱粉沉積症和血液疾病等。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類風溼性關節炎在中國及台灣地區的盛行率約0.4%,比白種人的1%略少。初估台灣約有10萬人患有此疾,男女比例約為13,中年婦女較容易發病,但各種年紀的病例都曾出現。目前對於致病原因仍不明確,推斷可能和基因、內分泌及環境有關係。

在正常的人體中,關節腔內有一層精緻的「滑膜」,可分泌關節滑液,用來潤溼及保護關節,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時,就會攻擊滑膜腔,因發炎細胞在關節聚集,會有紅、腫、痛、熱的發炎現象,嚴重時會侵犯整個關節,破壞軟骨甚至骨骼,如果不即時開始治療,關節最後會變形或僵直而無法活動。

至於病程變化也有很大差異,一般會是「活動期」與「緩解期」交替出現。活動期時患者會有倦怠、食慾不振、虛弱和貧血的症狀,最主要的特色則是會出現「晨僵現象」,只要坐或躺太久,周邊關節會腫脹且僵硬,想要起身、活動或用力,都會感到疼痛不適;通常最先侵犯手指、手掌、手腕和腳趾、腳掌、腳踝、膝蓋等關節,通常有身體左右兩側同一部位都出現症狀的「對稱」情形。

緩解期則常在不知不覺中出現,會讓活動期的症狀都減輕,可能維持幾個星期到數年不等,甚至有非常少數的患者終生沒再發病,但通常經過短暫的緩解期後,患者會因為發燒、感染、情緒變化等某些刺激,再次回到「活動期」的發病狀態,身體上的關節就因為反覆發病之下,漸漸變形或破壞而失去活動能力。

活動力較高的患者有其他風險,其中約有5?15%人會出現皮下結節,這是一種發生於皮膚下面,因發炎作用而變硬的變性肉芽纖維組織,好發於肘關節內側、手指周邊等,但基本上全身都可能分布,如果發生在肋膜和眼睛等部位,就會導致就嚴重的後果。

 

控制與保養

一般用於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藥物有3大類,第一: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有快速止痛消炎的作用;第二:緩解藥物(DMARDs),包含氨甲蝶呤(Methotrexate)、奎寧等抗風溼的藥物,可根本改善病情,大多會將2種至3種緩解藥物聯合使用;第三則是類固醇製劑,為快速消炎止痛劑,也可和前兩種藥物合併使用,可用口服或注射的方式。除了這三類之外,近來因為基因工程的快速發展,生物製劑(Biologics)也相繼問世,作用明確、效果快速之外,副作用也較小,已經漸漸成為主流藥物。

由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重點,是關節滑膜和關節周邊柔軟組織(如:腱鞘)的發炎,很難避免手部和足部的變形,最重要的是以藥物控制減少關節發炎的機率。至於手部與足部的障礙過程,可儘早尋求輔具的協助,減少畸形持續惡化,除非到萬不得已才施與手術治療。在日常生活要避免手部長時間用力抓握,切勿過度使用,不要吝於尋求他人協助;足部則避免爬山、爬樓梯等劇烈運動,鞋子則要選擇圓頭的健康鞋,再加上鞋墊保護。日常活動每小時至少應休息10分鐘,睡滿8小時,且最好有午休;一天兩次的運動治療可在物理治療師的教導下,回家以正確姿勢及頻率做游泳、騎腳踏車等運動,並且記得在運動前冷敷。

 

僵直性脊椎炎

余家利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非常古老的疾病,早在6,000年前的埃及木乃伊骨骸中,就發現有骨盆腔或各部脊椎的慢性發炎及黏著現象!這是一種慢性發炎性免疫疾病,主要侵犯脊椎關節與附近的肌腱、韌帶等軟組織,可從X光片中看到薦腸骨關節、脊椎和髖關節的病變,多發病於1535歲之男性。此病的發生率有人種差異,乃依據遺傳因子抗原(HLA-B27)的頻率而決定。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0.20.3%,女性和男性的患者比率大約為15,且女性的症狀較輕微也較難確診。患者中約有5%的比例在16歲前就會發病,小孩期間就發病者,通常治療的預後會比較差,不容易痊癒。致病原因除了與特殊的遺傳因子抗原(HLA-B27)有關外,也與基因、感染和受傷等因素有關。

患者會睡到半夜或清晨,就因腰痠背痛而驚醒,更因下背部僵硬而無法立即起床,必須依靠雙手的力量才能起身,且需經過幾10分鐘的運動或沖泡熱水澡,才能幫助僵硬的身體恢復。余家利指出,僵直性脊椎炎和一般腰痠背痛不太一樣,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只要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就會引起痠痛及僵硬,必須利用運動、浸泡熱水和熱敷,僵硬才能緩解。

僵直性脊椎炎會侵犯患者的整條脊椎和下半身的大關節,如果病情沒有獲得控制,則脊椎逐漸失去柔軟度,嚴重時就像竹竿一樣無法彎曲或伸展,因此有「竹竿病」之稱。通常會從薦腸骨關節炎、脊椎炎等發炎狀況開始,接下來會有骨頭相連處發炎的狀況,包含肌膜、韌帶、關節囊附著於骨頭的部位發炎,或是周邊關節炎等。除了脊椎動彈不得是主要症狀,還可能有其他併發症,例如:虹彩炎、虹膜炎、上肺葉發炎、肺纖維化、神經壓迫症狀、主動脈閉鎖不全、大腸炎、無菌性生殖泌尿道發炎、A型免疫球蛋白腎病變和皮膚乾癬等。

 

控制與保養 運動+復健+紓壓

主要治療的方法有非類固醇消炎藥 (NSAIDs)、肌肉鬆弛劑、局部關節或肌腱注射類固醇和類固醇眼藥水或眼內注射,如果在發病的急性期,醫師可能會開口服小劑量類固醇,讓發炎和疼痛的狀態快速緩解。

此疾病在心理上也會遭遇很大的壓力,有時要配合抗焦慮及抗憂鬱藥,日常生活則要密切搭配復健與運動治療,才能使疾病得到好的控制。

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若能及早診斷出來,疾病能得到控制的機率也很高,但由於致病的成因仍是較模糊不清,目前已知身體裡某些因子可能造成致病率提高,但也並非絕對!

目前透過篩檢,從「類風溼性因子(RF)陽性」、「抗核抗體(ANA)陽性」和「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27」這三項指數作為判別「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和「僵直性脊椎炎」的參考之一,但林孝義強調:「不表示這3項指數較高或陽性的人,就一定會得到自體免疫疾病,這些數據目前在研究上有意義,但在臨床的疾病判斷上並非診斷標準。」

雖然僵直性脊椎炎病人有95%~97%比例帶有HLA-B27陽性因子,但在統計之中,HLA-B27陽性者只有2%~10%會得到僵直性脊椎炎,沒有明顯的特異性;加上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中,只有75%~80%有「類風溼性因子(RF)陽性」,且有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病毒感染和正常人也帶有這個因子;更別說紅斑性狼瘡患者雖幾乎均帶有「抗核抗體(ANA)陽性」,但有許多非SLE患者也帶有相同的因子。

林這些特殊的自體免疫疾病因子藏在身體裡,只能說是找到致病因子的一條線索,但不是唯一答案,如果檢驗結果有這些因子的人,也不需要太慌張,馬上認為自己生病了,應找專業的免疫科醫師檢查,確認是否真的有發病的跡象!花

 

憂鬱的產生往往與長期壓力有關,專業營養師黃淑惠表示,當長期壓力過大時,會刺激人體大腦的腦下垂體分泌腎上腺素來對抗壓力,而在大量消耗腎上腺素的同時,也必須增加俗稱「快樂荷爾蒙」的血清素分泌來紓解緊張情緒,不妨可藉由補充足夠的快樂食物來因應。但是,如果營養素原料提供不足的話,就容易出現情緒低落、沒有精神、失眠等憂鬱狀況。

 

好心情營養素:色胺酸、酪胺酸、維生素B群、C、鈣、鎂

在營養學上,有一些可以吃出好情緒的快樂食物,因這些食物能影響神經傳導、增加血清素分泌,在吃下後,的確能夠讓人精神振奮、神經鬆弛、釋放壓力、心情舒緩。不過,想要吃出好情緒、吃出快樂,就一定要吃天然的、未加工的食品,更要少吃精緻食物,並且掌握「均衡飲食、多天然食物」的飲食原則。

 

平時可多吃富含酪胺酸和色胺酸食物,多攝取含有豐富維生素B群、維生素C、好的油脂(維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鋅、鈣、鎂等營養成分食物。

 

紓壓解郁10種快樂食物

黃淑惠推薦,深海魚、香蕉、全穀類、堅果類、深綠蔬菜、南瓜、葡萄柚、紅豆、牛奶、蛋等10種食物,都是會讓人有好情緒又快樂的食物。

1深海魚→OMEGA-3

深海魚不僅提供充足的優質蛋白質,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是組成大腦及神經細胞與傳導的重要不可或缺成分,因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此抗發炎功效可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改善憂鬱,吃了心情好。常見富含OMEGA-3的深海魚,包括鯖魚、馬哈魚、沙丁魚、金槍魚等。

2香蕉→維生素B6、生物鹼、鎂

香蕉是色胺酸和維生素B6的超級來源,是營養素、神經傳導的重要物質,可以幫助大腦製造血清素,緩解情緒,讓人不易緊張。香蕉還含有一種稱為生物鹼(alkaloid)的物質,有助於振奮精神和提高信心。而且香蕉中的鎂的含量也很高,加上補充足夠的鈣,就可讓情緒處於穩定狀態。

3全穀類→維生素B

全穀類包括薏仁、燕麥、糙米等,都是好的澱粉來源,可以延長消化吸收糖分的過程,提供血糖穩定且平衡的狀態,自然就會有穩定的情緒;而全穀類富含維生素B群,則具有穩定神經、減少焦慮作用,進而紓壓解憂鬱。

4堅果類→色胺酸、鈣

杏仁、核桃等堅果類食物,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還含有豐富的色胺酸與鈣質,能使血管細胞更為柔軟,對神經傳導有助益,可以增加大腦中的血清素分泌,有助於減輕壓力、改善失眠,並且可以穩定情緒。

5深綠蔬菜→葉酸、鎂

缺乏葉酸易導致腦中的血清素減少,引發憂鬱、情緒差等精神疾病,只要是深綠色蔬菜像菠菜、花椰菜、青江菜、芥蘭菜、小白菜等,都含有豐富的葉酸,尤其是菠菜的葉酸含量極高,而柑橘類水果也都含有不少葉酸。此外,綠色蔬菜還含有很多鎂,可以讓人神經鬆弛、心情舒暢。

6南瓜→維生素B6、鐵、β胡蘿蔔素

南瓜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6、鐵、β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有益於神經傳導、提振精神、穩定情緒而不易怒,並可改善貧血、維持血糖的穩定,對心血管疾病有保護功效,因此,多吃南瓜的確會讓人心情好。

7葡萄柚→維生素C

維生素C是腎上腺素的原料,是抗氧化劑,當人壓力大時會分泌腎上腺素,也就是會消耗維生素C,所以,平時應多吃含維生素C高的水果,如葡萄柚、橙子等柑橘類水果,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是對抗壓力的好食物。

8紅豆→維生素B

紅豆、綠豆、黑豆、芝麻等帶種皮的種實類,能提供豐富的維生素B群,而B群則與能量代謝有關,除了參與能量代謝外也具有穩定神經傳導、減少焦慮的作用。尤其當吃進過多精緻的糖類食物,例如餅乾、糕點等,就會消耗大量的維生素B1B2、菸鹼酸,因而影響大腦的正常神經傳導,此時不妨食用紅豆、綠豆、芝麻等種實類食物,可以補足維生素B群。

9牛奶→鈣、色胺酸

牛奶富含大量鈣質及色胺酸,都是人體的神經傳導重要物質,可增加血清素分泌,讓人的情緒穩定,所以,當人睡不好時,喝杯牛奶,心情會舒暢,較好入眠。如果平常多吃乳製品,例如牛奶、奶酪、小魚花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口罩、酒精等防疫用品引發搶購,但除了配戴口罩、勤洗手, 提升自我免疫力也是確保健康的重點,營養師提供健康的五大飲食策略,提升自身免疫大戰力,捍衛身體健康。

 

第一個策略是攝取優質的蛋白質,蛋白質除了建造與修補體組織蛋白之外,一些抗體的形成都與蛋白質有關。建議每人每餐需要吃一個掌心大小的蛋白質食物。海鮮富含礦物質鋅,也是維持免疫力的重要營養素,身體缺鋅的人很難抵擋細菌、病毒的侵襲。

 

策略二,主食八分滿,全榖雜糧佳,未精製的全榖雜糧裡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和各種礦物質。人體需要大量的維生素B群,供應細胞進行增殖、氧化和還原作用,尤其是B2B5(又稱泛酸)、B6及葉酸和維持細胞黏膜健康及製造抗體等免疫功能有關。建議三餐主食以全榖雜糧飯,或是雜糧麵包、全麥製品為首選。

 

策略三,天天5蔬果,健康跟我走。每天要吃3種蔬菜、2種水果,種類愈多愈好當季盛產最好,簡單的方法是以顏色分辨。建議每天吃12碟深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AB群、CE及各種礦物質,是免疫系統的必要養分;另外吃1碟紅、橘或黃色蔬菜,例如胡蘿蔔、紅黃甜椒、金針、黃秋葵等,這一類蔬菜裡含有大量的β胡蘿蔔素(水果中的番茄、芒果、紅肉葡萄柚、木瓜、柿子、西瓜、哈密瓜,主食中的南瓜、地瓜,玉米裡也有),β胡蘿蔔素進入人體後會轉換成對提升免疫力很重要的維生素A,維生素A的作用是維護眼睛、鼻子、口腔、肺及胃腸道各處的黏膜健康,人體如果長期缺乏維生素A,容易造成免疫功能失調、抗體反應變差、BT細胞也無法正常工作。

 

另外,菇類裡的多醣體具調節、提升免疫功能的作用,能提高人體巨噬細胞吞噬細菌等入侵者的戰鬥力,而且研究也發現多醣體可以增加自然殺手細胞的數目和活性。一天要吃2個拳頭大小的水果,維生素C能刺激身體製造干擾素破壞病毒,另外,也能幫助膠原蛋白生成。芭樂、奇異果、甜柿、木瓜、聖女番茄、草莓及柑橘類水果等都是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水果,建議可以每天替換吃。

 

策略四:每天早晚一杯乳製品,有助維持良好的免疫力。優酪乳主要的功能是調整、改善胃腸道健康,長期、規律地吃可以抑制腸道內的有害菌孳生,乳酸菌可以增加由T細胞釋出的γ干擾素(gamma interfer),進一步增加抗體生成;同時,乳酸菌也會加強自然殺手細胞的活動力,每天只要喝3盎司(約180毫升)的優酪乳,就可能預防感冒及腹瀉。

 

策略五:避免過量脂肪,堅果種子一湯匙適量攝取益健康。過量脂肪攝取會抑制免疫系統功能,每天的脂肪攝取量從32%降低到23%,可以讓自然殺手細胞的活性增加48%。假設一天攝取2000大卡熱量的輕度活動成年男性,每天可以吃5566公克脂肪,女性則可以吃4555公克。

 

同時要注意脂肪的種類,有些脂肪容易抑制淋巴球,減弱免疫系統的作用,例如omega-6脂肪酸含量比例較高的蔬菜油,像玉米油、黃豆油、葵花籽油等,另外,這一類油脂的性質不穩定,容易在高溫烹調時氧化,產生攻擊免疫細胞的自由基;建議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比較好,如橄欖油、花生油等,或者多種油品交換使用。堅果類裡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研究發現維生素E也有助於製造抗體,增加T細胞的活性,對於免疫功能低下的長輩特別重要。花

 

提升免疫力增強防護網

武漢肺炎來勢洶洶,大家可能對如何對抗病毒沒有什麼概念;事實上,只要增加一些常見營養素就能有效提升免疫力。

腸道負責食物運送與消化吸收的消化器官,還兼具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食物從口進入體內時,可能伴隨著病原體或其他毒素,腸道可說是體內一道重要屏障,免疫軍隊大多在腸道,避免病菌入侵,為此腸道須具備將病原體的情報傳輸給全身的防護網,防止病菌侵入而生病。

腸道可以自行調控腸道內的活動,具備蠕動、收縮、吸收等生理功能,同時還有免疫與發炎的作用。

提高免疫力的食材

日本相關研究人員提到,只要透過3層防護網,即可提高腸道的免疫功能,阻擋病菌的入侵。

1、維生素B1

一天所需維生素B1的攝取量約為1.1mg,只要攝取75克麥片或85克豬肉即可補足一天所需。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有小麥胚芽、葵瓜子、麥片、豬肉、海苔等。

2、β葡聚醣與褐藻醣膠

當病原體侵入身體後,體內即會以病原體為目標製作抗體,但抗體的製作需耗費數日。若是一旦太過忙碌便容易感冒或感到體力不足,很有可能是由於免疫細胞在體內並沒有充分達到巡邏的功能。

菇類攝取β葡聚醣,或由海帶、髮菜攝取褐藻醣膠,都有助於刺激並活化免疫細胞的巡邏功能。

3、維生素D

維生素D可強化腸道黏膜與免疫細胞,對抗病菌的攻擊力,而維生素D多由體內合成,其中生成維生素D的關鍵要素為紫外線,透過晒太陽即可促進體內生成,日晒510分鐘即可。

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有鮭魚、沙丁魚、鮪魚、舞菇、鮮奶。

有哪些方式可以增強免疫力?

以下方式也能增強免疫力,提供大家參考。

1、維持腸道健康

除了避免加工食物以外,也要注意自己是否對於麩質、乳製品、大豆食品等食物有不耐或過敏問題,也可以諮詢醫師後使用益生菌

2、補充維生素

對於生理上疲勞的人來說,維生素C有助降低近半的感冒發生率。

3、選擇對的食物

多吃沒有加工、富含抗氧化物的全食物,補充足夠的深綠色蔬菜、菇類、大蒜等。

4、運動

充足的有氧運動能夠促進血液與淋巴循環順暢,幫助帶走身體中的病菌、毒素與老廢物質。

增強免疫力 吃哪些食物好?

推薦以下可能有助增強免疫力的食物:

1藍莓

花青素是類黃酮的一種。2016年一項研究提及,類黃酮在呼吸道的免疫系統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常吃富含類黃酮食物的人,較不容易得到感冒等上呼吸道疾病

2黑巧克力

可可鹼是一種抗氧化物質,能夠保護細胞免於自由基傷害、藉此強化免疫力。

3薑黃

研究評論指出,薑黃中的薑黃素具有抗氧化與抗發炎的效果,這可能有助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富含油脂的魚類:鮭魚、鮪魚、沙丁魚等魚類中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根據一篇2014年的報導,長期攝取omega-3脂肪酸可能有助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

4青花菜

富含抗氧化力強大的維生素C與蘿蔔硫素。

5菠菜

富含類黃酮、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E等抗氧化物,都對提升免疫力有幫助。

6綠茶

除了有豐富的類黃酮,有助預防感冒與提高免疫力以外,由於咖啡因含量較低,也可以做為紅茶或咖啡的替代品。

7杏仁、葵花子

兩種堅果種子都有維生素E,是對抗自由基、強化免疫力的優質來源;另外杏仁也有豐富的鎂、錳與膳食纖維。

8柑橘類水果、奇異果、甜椒

這些食物都有大量的維生素C,可以減少感冒症狀持續的時間、幫助強化人體的免疫力。花

 

(看了以上所講的,我是心裡有數的。如果我的身上某處長出水泡,我就知道近來免疫力下降了。第一次長水泡,我去師大有名的黃禎憲皮膚科看診,黃醫師說我是免疫力下降,給我開了藥膏,從此以後,我就靠這一帖藥膏打天下,治癒病灶。

 

只要擦了藥,睡好覺,兩三天就好了。大多是我吃了新的外食後發生的,我就會歸咎於這家的食物不乾淨,以後要列為拒絕往來戶。久病成良醫,也就是這樣來的。

 

以前我的嘴內也常破洞,現在很少了,大多是我自己咬破的。會不小心咬到,應該也是免疫出狀況,而一時瘋狂亂咬。所以,我要自己小心慢嚼,以避免這樣的情況再度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ar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