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這個角度,以前比較瘦真好!

 

《以私廢公。》

 

 【解釋】

 

 以自己的私心而廢棄了公理。

 

 【分析】

 

以個人的喜怒恩怨,而廢棄了公道的是非曲直;如果在上位的領導人以私廢公,就會邪正不辨;那麼朋友鄉黨之間,就會有黨同伐異排斥異己的嫌疑了。

 

一個人若是以私廢公,更進而愛憎不當;那麼就會連自己的家人,父子至親骨肉,也都會變成怨家了。人情蒙蔽的害處,莫甚於此啊!無論是賢愚貴賤,每個人都有這種的毛病,只是輕重不同罷了。

 

知道這個毛病的害處,就應當明白道理,以消除自己偏執的性情;平下心來,以化除自己心中的城府;能夠這樣做,便是有大學問、有大手段的人啊!

 

 故事一:

 

宋朝的大臣趙抃、范鎮兩人,因為議論朝政,意見不合而結下樑子;等到王安石做了宰相,痛恨范鎮曾向神宗皇帝指摘他的過失,就乘著皇上問到:「范鎮的為人怎麼樣啊?」王安石便回答說:「趙抃對范鎮的為人,了解最清楚了!」

 

於是皇上就問趙抃,趙抃說:「范鎮是忠臣。」皇上就再問道:「你何以知道他是忠臣呢?」趙抃說:「仁宗皇帝有一次身體失調臥病在床,范鎮就率先上奏,請求仁宗皇帝策立太子,以安定社稷民心。

 

奏章在十九日那天呈給仁宗,范鎮總共等候了一百天,奏章才批了下來;范鎮為了這件事情,急得頭髮和鬍鬚都白了,所以范鎮不是忠臣,那又是什麼呢?」

 

趙抃覲見皇帝,說完話之後,就退了下來,王安石就責問他說:「你不是和范鎮有仇嗎?」趙抃說:「我不敢因為私人的恩怨而廢棄了公道啊!」

 

 故事二:

 

從前洛陽縣令孔翊,在衙門的庭前,放置了一個火盆,凡是有關說請託的信件,一律投入火盆燒掉,連看都不看;他說:「縣令與百姓最親近了,官場上難免會有許多的請託;若是照辦的話,則百姓就會受害;若是不照辦的話,就不免會得罪人;惟有請託的信函到我手上的時候,我不拆開,立刻就把它投入火盆燒掉。

 

在我來講,我不知道請託的是什麼事情;而在請託的人來說,也不至於得罪他們啊!因為公理的曲直是非,都有一定的標準,審判案件也有法令的依據,怎麼可以以私廢公呢?」後來孔翊的兒子,十九歲就考中了進士。(轉錄自太上感應篇註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卷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ar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